发布日期:2025-01-14 阅读量:
2025年1月13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全国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的国家标准《建筑湿破坏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第1部分:原理、术语和湿传递机制》(计划号20242016-T-333)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杜邦(中国)研发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兹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及技术专家共二十余位代表以线下结合线上的形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编制组成立会议由全国建筑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朱晓姣副秘书长主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袁闪闪副总经理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对主管部门、标委会、标准参编单位及编制组成员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强调启动会对保障标准质量具有关键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产标处姚涛处长出席会议并肯定了该标准的重要意义,强调标准编制应充分提高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新时代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适应工程建设“走出去”和国际化需要。随后,朱晓姣副秘书长宣读了标准编制组成员名单,宣布编制组正式成立。
标准编制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孙立新副总工程师代表主编单位对标准的编制背景、编制单位、主要章节内容、需研究的主要问题、标准文稿编译原则、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作出介绍,并系统梳理了我国热湿系列标准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筑环境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 205)所属相关标准进行介绍。同济大学赵沫沙助理教授以《欧洲建筑湿破坏研究现状》为题作专题报告,包括德国湿破坏现状、湿控制策略、现行法规和技术导则等内容,并以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为例介绍了德国常见的湿破坏研究方法。随后,编制组针对主要章节内容、具体分工安排、关键时间节点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本标准的编制旨在填补我国在建筑物理、建筑湿环境和围护结构湿过程方面的标准空缺,进一步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好房子”建设贡献力量。